星期六, 4月 01, 2006

四月一日


四月一日愚人節,蘋果電腦的三十歲生日。結緣從十幾年前第一台八位元APPLE II進到我家開始,到它有一天不明原因一覺不醒之前,也不知道我們這一家人利用它做過哪些大事業。大部份我參與到的是微軟視窗的演進史,對蘋果電腦在OS X之前的印象就只有黑底綠字的DOS系統,加上蘋果族群中一定比例用家表現出的布爾喬亞姿態,讓我也不樂於以蘋果使用者自居。

開始感受對電腦工作有大量需求的時候,是Pentium III第二版本Copermine當道的年代,一台Pentium III 866加一張Canopus萬把塊的擷取卡,幫我完成不少學校短片作業。比起系上新購入的幾台缺乏專業維護而後天失調的IBM工作站,自家的光華牌非線性剪輯系統似乎可靠度略勝一籌。退伍後把一些吃重的工作轉到新買的蘋果電腦上面,這台退居二線的PIII便放著上網、打字、逐漸凋零,後來一顆硬碟和擷取卡流落到朋友處,記憶體壞得剩128一條,壞了八百年像塊死肉嵌在那邊的軟碟機就不用說了,最後電源供應器和光碟機也掛了,才結束它近六年的役期。

同一個機殼裡目前大致是一個Celeron D 2.53,加一張ASUS低階四合一主機版,加上原本的硬碟、周邊,和四處湊來的光碟機、記憶體,除了新的作業系統,整套舊軟體都延用下來,較低的工作負荷希望能讓它再撐上個五、六年,不過當然要延後進軍Vista了,之前也是Windows 2000一路用到2006年,幾乎成功掠過整個XP年代。

四月一日也是一個朋友的27歲生日,身邊很多朋友差不多都是(或將要進入)這個歲數。對於搖滾族人而言,27是個令人戒慎又富有意義的數字,Keith Moon、Jimi Hendrix、Jim Morrison、Kurt Cobain、Janis Joplin,他(她)們都在這樣的歲數便造就了卓越的影響力,但也隨即離開人世。如果我在這個年紀離開,留給後人的,應該只是個零吧!

27歲也是個發跡的年齡,卡謬27歲時正著手『異鄉人』的寫作;第一屆純十六影展《紅葉傳奇》導演蕭菊貞也正27歲;杜篤之27歲剛升錄音師,擔任《光陰的故事》錄音;許多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作者在27歲時是『電影筆記』的重要影評,並在不久後完成他們的第一部長片。不到一年換我要27歲了,現在看來進度落後了不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