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31, 2006

要Bootleg 才夠內行!


漫畫《永澤君》裡面,女同學問花輪聽過保羅麥卡尼的新歌了沒?花輪回答:「那當然啦,寶貝!我那裡還有Bootleg版的呢!下次借給妳聽吧!」。一旁的永澤在瞭解了Bootleg這生澀單字意義為何時,頓時驚覺和小杉之間關於過年吃幾塊年糕這種話題顯得粗鄙不堪。

網際網路發達,Bootleg流傳多了這個管道,這領域對一般樂迷而言已經不再是那麼難窺堂奧了。YouTube之類的網站裡隨便搜尋都有一堆live recording(還是有畫面的喔!),有哪些想聽卻沒錢或沒時間聽的表演,或是相識恨晚趕不及參加的歷史時刻,上YouTube搜尋一下常常會有意外收穫。

Oasis -『Rock 'N' Roll Star』
1994年剛出道的綠洲,在紐約Wetlands開始發光。影片中後段聽眾的挑釁,Liam Gallagher也在台上大剌剌發戰帖回擊。


Mogwai -『Glasgow mega-snake』
在Coachella音樂節的演出,不復以往慣見的靜噪鋪陳,曲子一開頭就給你十足強悍的爆裂音牆。(麥克風破音竟也有意外的效果)


Explosions In The Sky -『The Only Moment We Were Alone』
天空爆炸03年專輯中的作品。這張封面設計巧妙的專輯,CD殼內面躲著一小行句子「Because you are breathing」,偷偷回應著專輯名稱「The earth is not a cold dead place」。只是在我聽來它還是不經意流漏出心碎的情緒,特別是這首『The Only Moment We Were Alone』。果然Life is hard,即便你樂觀以對。


Tizzy Bac -『Sideshow Bob』
墾丁隨地搖滾,和今年野台時的十人樂隊大陣仗相比,是另一番隨性風味。


Advantage Lucy -『So』、『Hello mate!』
回顧一下今年的野台,Lucy兩首時期相近,風格各異的歌。

星期一, 8月 28, 2006

要Beta 才跟得上潮流!


最近Blogger首頁在帳號登入的地方跟之前不太一樣,除了本來的Blogger Account之外,多了一個用Google Account登入的選擇。以Google Account登入的話會變成進去Blogger in Beta的首頁。是的,許久沒有大動作的Blogger準備要大改款了,改變的項目可以去看Blogger的說明網頁

對我比較有差的功能大概只有Dynamic Serving可以改善發布新文章時的更新速度而已。Labels文章分類功能也總算在這次Beta版中出現了,不過需要這功能的人要嘛忍痛轉投其它blog服務,不然也早就走各種偏門自行解決了(像我在4/12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樣),不過話說回來遲到總比缺席好吧!其它像Access Control和新式版面設定方式對我也不是受益太多的改進項目。Content Feed支援版本的更新感覺也是無關痛癢,尤其在老舊的IE6依然擁有最大普及率的今天,RSS、Atom這些名詞對大部份網際網路平民而言,根本都還是遠得不著邊際的東西。

雖然說男子漢跟創新者都愛用Beta,不過畢竟Blog的移轉可不能像下載Beta軟體一樣,不對盤就砍掉也不痛不癢的。所以有想要移轉到Blogger in Beta平台上的拓荒者們,可以多在網路上查詢關於問題回報的文章,心裡才比較有個底。

還有一個關於Beta的,之前有跟幾個愛拍照的朋友推薦過Adobe的新軟體Lightroom Beta,它和Apple Aperture功能定位相當,卻不像Aperture有超高的硬體要求。現在最新的Beta 3開始支援微軟作業系統了,愛拍照的都去Adobe的網站看看吧!

星期日, 8月 20, 2006

近日購物清單


這幾個月刻意看管荷包,消遣用的書、CD、DVD、鏡頭之類的,幾乎全來自四方友人的贊助,只差PS2遊戲片,想玩的朋友都還沒破,所以一片難求。前天到敦南誠品附近,就進去看一下有什麼新鮮的。果然又破戒了,帶回了一些東西如下:

《紐約三部曲》
之前借來的一本《巴別塔之犬》引起我對近年美國小說的興趣。如果是因為喜歡《巴別塔之犬》,也許我更該找的是Isabel Allende的書,有機會我會去找吧!總之,我是因為《巴別塔之犬》的原因才刻意在「美洲文學」的書櫃前停留,也才發現這本Paul Auster的1983年作品。巧的是「巴別塔」這議題也在書裡面的第一個故事佔了一些篇幅。

《換取的孩子》
大江健三郎2000年的作品,有關於伊丹十三的一本書,希望從這本書裡能對他多一點的瞭解。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沒有讀過谷崎潤一郎的作品,之前倒是看過兩部不錯的「谷崎潤一郎獎」的小說,其中一本是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大江健三郎的《萬延元年的足球隊》也是這獎項的第三屆得獎作品。聽說這本書的書名正是村上春樹《1973年的彈珠玩具》的致敬對象。

《Mendelssohn & Tchaikovsky : Violin Concertos / Heifetz》
有人說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一定要聽過萊納和海飛茲搭檔的版本。不過就我古典樂的閱歷而言,也沒有什麼所謂版本偏好的問題。

《Mr. Beast》
有個預感,這張專輯落到朋友手上又要遭致批判了,好像邁入21世紀後的Mogwai一直難有突破的成就(雖然大家還是一張一張聽下去)。《Mr. Beast》少了以往慣用的同一曲目中quiet、loud交疊鋪陳手法,不過就我而言還是一張感性動聽的作品,第一首跟第六首鋼琴主導的曲目都還蠻對味的。

《How Strange, Innocence》
Explosions in the sky真正的第一張專輯。原來在《Those Who Tell the Truth Shall Die, Those Who Tell the Truth Shall Live Forever》之前還有過這麼一張只發行300張的絕版首發之作,買到的是2005年重新發行版本。光碟印刷面寫滿了他們對這張專輯想法的潦草字跡,其中提到這張作品當初在團員間的自我評價相當兩極,一部份人相當喜歡,另一部份人卻希望能將300張唱片都買回來燒掉。多年後回頭審視,很感謝他們作了重新發行的決定。

星期二, 8月 08, 2006

飛車短片《Rendez-vou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EbauC4IADA
這支被叫作《Rendez-vous》的法國短片拍攝於1976年,短短的九分鐘不到的車程,片子帶著觀眾飛越了大半個夏日清晨的巴黎,為了赴愛人的約。對大多數正經的電影人而言,這部片的存在可能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不過我覺得最少算得上是在某部份傑出的片子吧!

在片子第一次公開放映時,製片便因片中的嚴重違規行為被警局請過去了一趟。據稱片子的攝製是商請一位F1賽車手,駕駛Ferrari 275 GTB4協助拍攝的,不過製片夠義氣的沒有把確切的名字透露出來,不然在未申請拍攝管制的首都街頭作出這樣的駕駛行為,想必會替那位車手惹來不少後患。

看著這支短片,回想到當初在公司,每次坐我們攝影師毛哥開車時的狀態。雖然我們以前公司的中華Veryca,性能不及擁有12氣缸、300匹馬力的275 GTB4,不過每當他一被車神舒馬克附身之際,坐在副駕駛座的我,除了無限驚恐外,也不禁同情起因我們瘋狂舉止而受到驚嚇的其他駕駛(包括一些可能因敗陣下來而心理受創的高性能改裝車駕駛)。

比起這支歷史短片,當時我們街頭肆虐的程度雖不中,亦不遠矣。身歷其境的震動、側向G力和真實存在的危險性則更勝一籌。總之是個令人回味,卻絕不願再來一次的體驗。開車還是慢點好。

星期六, 8月 05, 2006

iPhoto攝影集成品


之前裝訂錯誤送回重印的hypo攝影集寄來了,不過這次他們工作人員在另一個部份又弄錯意思了,只能再次重做,差不多又要延一個禮拜才能收到成品。幸好這次他們不再要求將印錯的攝影集寄回,畢竟一份case印三次才能交差已經虧本了,寄回去又要多負擔一筆快遞的錢,還是省了吧!

全新的服務須要一些時間上軌道,在通過幾次電話之後,總算把雙方的「頻道」調到一致,感覺到他們的態度滿盡責的,跟我以往和某些蘋果電腦經銷商的接觸經驗相比,hypo的人更願意站在顧客這邊著想。雖然在我的case出了一些問題,半個月了還拿不到成品,我仍然覺得這是個可以推薦給大家的服務。

印刷的品質,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數位印刷本來就如此,還是仍有改善空間?將紙對著光源反射觀看或用手觸摸,可以明顯感覺到油墨堆積的厚度,就像我們在看沖洗出來的底片藥膜面那樣,而不像一般攝影集或雜誌在厚度和反光程度上落差都不那麼大,這部份對我造成了一點困擾。另外就是,正好我這批照片很多都有大片全黑的背景,全黑或深灰的部份都可以看到有些不是很均勻,應該又是低成本數位印刷的瓶頸吧!

還有一點要記得的是,如果下次印整本黑白的,可以請hypo他們幫忙設定成用單色印刷,不然像我這整本黑白照片用YMCK印,都變成帶一點紫色調。我在收到攝影集時被這樣的情形困擾住了,不過我也不懂印刷流程,不曉得這問題其實是可以輕易解決的,還是他們主動打電話問我要不要在重印時改成單色印刷。

下個禮拜收到的成品應該可以更令人滿意吧!

Jupiter-8 50mm f2


最近帶回一顆L39的Jupiter-8 50/2鏡頭,鏡組設計是仿戰前蔡司Sonnar 50/2的六枚三群設計。不過不用期望它能完整複製出多少蔡司鏡頭的調性。俄國的早期光學產品,包括不少摹仿之作,都自有他們的風格,是有別於歐洲或日本的。

我並不偏愛俄國鏡頭的成像特色,會去拿這支Jupiter-8只是因為依它的售價而言,怎樣的畫質都不須要太苛責了。以它第一片鏡片有受損的品相來看,仍是一個就算沒賺到,也不會有損失的划算交易。和Tessar一樣,Sonnar也是那種不需要特別高級的材料及施工技術,就能達到良好像差修正的設計。所以Jupiter-8這樣廉價的仿製品,如果能達到良好的畫質並不令人訝異。

一個關於Sonnar的故事是在韓戰時,包括著名戰地攝影師鄧肯在內的一群西方記者,就近在日本帶了一批仿Sonnar設計的Nikon標準鏡頭前往戰地工作,並拍回了不少畫質優異的作品。他們驚訝於日本鏡頭的銳利表現,這也是Nikon在西方國家建立聲譽的開端。

再回到這支Jupiter-8。試拍的底片還沒拍完,在還沒看到沖洗結果之前,一顆心七上八下的,雖然擁有優秀的傳統設計基礎,不過不可改變的它仍是隻超廉價的俄國鏡頭。上一次接觸俄國產品是幫朋友買的Kiev 35A,也是挾著仿Minox EL的巨大招牌,雖然沖洗結果表現不同於MIinox Tessar鏡的調性,不過在銳利度上符合了我的期待。希望這次片子沖出來的結果一樣不令人失望。

星期二, 8月 01, 2006

丙戌野台觀後感


每年的野台都有收穫,今年也不例外。有不令人失望的草莓救星、Super Furry Animals和Advantage Lucy,Tizzy Bac還是Tizzy Bac,甜梅號也依舊是甜梅號。雖然小柯獻唱不怎麼到味的《我在想你的時候睡著了》時,凸顯了我們暫時沒有國璽、暫時沒有MOJO的小小失落。大致上,仍然算是豐富的三天。不過不曉得有沒有可能是我最後一次熱情參與的野台?

前不久把往年在野台拍的一批黑白照整理成冊,當初用黑白單純只是為求超高感度和後製寬容度。每年這些粗顆粒、缺乏細節的黑白照片張貼在網路上,意外地也受到不少好心人的鼓勵。去年野台前夕遍尋不著以往慣用的柯達TMZ軟片,說是停產了,在漢口街勉強找到了ILFORD的DELTA 3200庫存片。想必今年要拍的話只能採用400度增感的方式了,這也是原廠建議的替代方案,說新一代T-MAX400增三檔也能達到以往TMZ相去不遠的效果,我相信安慰的成份居多吧!不過這一系列的記錄本來也想結束了,今年三天都是只帶耳朵沒帶相機,跟硬體方面的受限並沒有太大關係。

有朋友問過說在現場音樂情緒高揚的場合,我在拍這些照片是不是會把自己從那種氣氛中抽離出來一點?我想多少吧!至少按快門時打著節拍的腳和身體得稍微安靜一下,不過我覺得那不妨礙我對台上表演的接收程度,至少我對自己器材的熟悉,不必像不少數位化的新攝影愛好者那般,在拍攝對象和過於繁雜的器材設定間疲於應付。

扯開話題了。要說的是,就算今年的野台少了要拍照這項功課,但是我卻發現我也沒有比往年更無旁鶩的投入在今年的活動中。就是突然間不那麼想拍野台,也突然間不那麼想聽野台了。它還是很有趣,Super Furry Animals的登場也圓了我眾多願望的其中之一,但是在我心目中它的重要性已經減小,甚至覺得是一個須要跨越以獲得成長的門檻。我也理出了一些自以為是的觀後感想,不過就這樣隨意下結論或指責哪個環節該改正,可能都是對無辜者的冤枉。又或者這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對熱心事物焦點的轉移?這倒常發生在小學到國中階段的我身上。

回去我還是會聽CD櫃裡的甜梅號、Roly Poly Rag Bear和Dirty Three,我的音樂喜好沒有太大改變。對於野台的想法,結論應該會自己慢慢產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