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30, 2006

器材聯合國


傳統靜照攝影產業,好東西的品牌跟產地大抵不離那些主要範疇。最近在網路上尋獲一支Leica加拿大廠的tele-elmarit 90/2.8,驚覺自己竟不知不覺中集滿了八大工業國的產品。

現在我有來自日本的相機、鏡頭、測光表、暗房器材,德國的相機、鏡頭、閃燈,美國的背包,法國的腳架,義大利的雲台,英國的濾鏡,和俄國跟加拿大的鏡頭。不多不少,除了這些,我也沒有來自其它產地的主要器材了。

同樣是八國聯軍,台灣高鐵各路人馬弄到雞飛狗跳,照相器材在整合方面倒是單純得多了。

這次找到的這顆tele-elmarit 90/2.8是M system 90/2.8的第三代設計(現行是第四版),是所有四代中重量最輕的一支,第二代則是鏡身最短,我就在這兩款中來回猶豫了很久。不過第二代在網路上喊價都不低,添一點錢都能買現行版了。而現行版雖然影像品質相當好,不過偏高的體積重量也讓我意興闌珊。

RF輕便的優點加上鏡頭之後更明顯,照片裡兩台都接了90/2.8的鏡頭,左邊這顆Tamron 90/2.8 micro還是單眼相機同規格中最輕巧的,結果跟RF相比,重量跟體積都還是大上一號。

星期三, 11月 22, 2006

勞勃阿特曼逝世


美國名導演勞勃阿特曼在11月20日,因癌症的併發症逝世,享年81。雖口裡說他是名導演,卻也只看過他的兩部片。一部是《梵谷的故事》,國中美術課老師放的(很多人的共同經驗吧!就像音樂課會放《阿瑪迪斯》),另一部是《雲裳風暴》。

《雲裳風暴》以時尚之都巴黎的秋裝發表季節為背景,在喜劇風格下帶出資本主義下的虛浮人心。影片尾聲的一場模特兒全裸肉身服裝秀張力十足,表達片中設計師回歸樸實和在時尚資訊充斥之下亦須注重獨立思考的主張,也透露這部電影對時尚界操作流行、搬弄藝術文化的否定態度,還導致法國一度將此片禁演。以一個年近70的作者而言,勞勃阿特曼仍保有尖銳的批判態度讓人印象深刻。

我不算阿特曼的影迷,沒辦法作更多的論述,只能簡單緬懷一下。

星期五, 11月 17, 2006

六點關於《魔鬼詩篇》


1.這部片的形式就是在我前幾天寫的《超脫末日》文章中所謂的典型樂手傳記影片,而這部片稱得上此道中的絕佳之作。不刻意賣弄悲情,不過份戲謔。折衷的敘事態度,卻有很大的感染力。

2.無論歌聲或是言談,對我而言Daniel Johnston的聲音相當動人,因為他純真到無以復加的情感流露。

3.Daniel Johnston早年的私人超8影片錄像,菌絲在畫面上恣意蔓延效果相當特別(雖然稱不上優美)。還有為數不少的生活備忘錄音,也許世俗觀點上不是百分之百圓滿的人生,卻讓人體驗到一種相當迷人的態度。

4.羅莉,Daniel Johnston的謬司。影片對於Daniel Johnston的愛情敘述,不慍不火,卻很有動人之處,就像全片的基調一樣。

5.片尾說到不少人拿Brian Wilson跟主角Daniel Johnston相提並論,我想到的卻是Syd Barrett。

6.再強調一次,這部電影在我心目中,確確實實是傳統型式樂手傳記影片中的絕佳之作。

《魔鬼詩篇》電影官方網站

星期四, 11月 16, 2006

Beaujolais登場


又到了11月的第三個星期四,品嚐法國Beaujolais新酒變成每年不少人期待的時髦活動。這種東西很難有個準的,就像為什麼法國葡萄酒總是可以賣到比加州葡萄酒好的價錢一樣。

我對酒是外行的,不過我相信就像瀨尿牛丸的奇蹟一樣,Beaujolais從最早法國農家親友分享和在廉價酒館販售,到變成全球上流社會重要的時尚活動,行銷效果確實不可小覷。

台灣最近在流行牛肉麵,倒也是一個不錯的點子。反正牛肉麵是台灣的獨門生意,票選出的第一名順勢站上世界最美味、陸上最強地位也不為過,對海外觀光客應該也頗俱吸引力。

比起東港黑鮪魚季或古坑咖啡節主要刺激國內觀光,個人覺得牛肉麵更有賺外國人錢的潛力,如果政府大力推動的話。

星期一, 11月 13, 2006

《超脫末日》


一部已經知道結局的電影要怎麼樣吸引人?早就知道注定會有一個令人心碎的毀滅結局,我們還是會想在這倒轉重播的時間中,試圖尋找影響事情發展的任何一點點蛛絲馬跡。

不過就像葛斯范桑的舊作《大象》,我們同樣不能從這樣的一部電影中找出Kurt Cobain選擇死亡的客觀、關鍵原因。電影裡只是不帶負面情感的優美鏡頭,和不見起伏轉折的平靜敘事。

之前文章提過《大象》是很存在主義的電影,這部新作仍給我一樣的印象。

沙特存在主義小說《噁心》的主角羅昆丁,有天在海邊撿起一顆小石頭,打算將它丟到海裡,但是當他看著小石頭,卻突然有一股奇怪的恐懼感籠罩下來,終於他扔了小石頭離開。接著又不斷有類似的經驗跟隨著他,是一種對於「對象物」的害怕。當他在咖啡館注視著一杯脾酒時,他感到某種厭惡;他在鏡子前自照時,又發現眼前的這張臉一點也不像人,而像條魚。後來他到了一個畫廊,看著那些小資產階級自滿的臉孔,他們的生活被種種制度包圍著,而從不覺得他們的存在其實沒有理性保證而只是偶然的,就像一塊石頭、一杯酒、一個人的長相那樣偶然,於是那股作噁的感覺油然而升......。

在沙特看來,一個事實發生了,就只是一個事實發生了,其間並沒有什麼理由可言。被投入世界後,我們也只能發現事實。我想這是導演某個程度對電影裡事件的解釋態度吧!

拍片人不專心看電影的職業病又犯了,電影開演沒多久我就注意到它相當細膩的錄音品質,無論主角的呢喃或是場景互動的任何一聲一響。不像刻板的音樂傳紀影片那般帶著觀眾回顧主角的每首經典歌曲或舞台上的成功時刻,這部幾無音樂串場的片子,卻在聲音方面有更出色的情緒渲染效果。果不其然,它在2005年坎城是拿下了最佳音效設計的獎項。

也不脫鄉巴佬搖滾迷的反應,意外地看到Sonic Youth的Kim Gordon現身螢幕前,和主角至交老友般的互動,差點就讓我獻出在電影院的第一滴眼淚!

照片是網路上挖到的,1991年獨立導演Dave Markey正在紀錄一批美國獨立樂團的歐洲巡演(便是92年上映的《1991: The Year Punk Broke》),期間的一些生活隨拍。左到右依序是Dave Markey、Kurt Cobain、Kim Gordon。

星期二, 11月 07, 2006

超便宜RDP3庫存片(兼論底片、數位拍照成本)


五色鳥的老闆又跟恆昶談到了一批明年四月到期的超便宜RDP3 100呎庫存片,比上一次團購的的當月過期片新鮮,所以比較貴,不過還是遠低於市價。

上次跟攝影師毛哥一起買了兩盒,因為對庫存品質沒信心,分完之後我只拿了10捲。結果拍出來的品質都還蠻穩定的,所以這次又訂了兩盒。不過除了志成同學幫我分擔10捲之外,剩下的量還蠻大的,應該趕快找多一點人來分,不然半年又要過期了。

另外某張姓同學嫌我們拍底片是在燒錢,本來覺得還好,但是底片漲價之後開始常買100呎片,一盒一兩千的,果然金錢的流逝感更深刻了。

不過我還是不同意拍底片花大錢的說法,理由如下:

底片、數位成本差異主要就機身跟耗材兩部份,Nikon F3跟Konica Hexar RF是我手邊常用的相機,新品價三萬多。數位同等級機身D200一台差不多五萬,加兩張記憶卡再添一點,比底片機貴。不過底片機省下來的錢買台底片掃瞄器,器材花費兩邊剛好打平。

儲存跟耗材部份,如果不是工作需要,只是隨性創作和假日郊遊拍照,一個月2~4捲底片是合理的預估,旅遊、節慶會拍多一點,總共算一年40捲1440張好了。現在硬碟和燒錄片都很便宜,數位一年的儲存成本差不多幾百塊。底片的部份一年40捲底片加沖洗隨便算一下40*(130+70)=8000。

張同學看到的是到目前為止,拍底片一年要比數位多花上八千塊。不過再把時間拉到五年來看,我的Hexar RF是約五年前的產品,中古機行情差不多兩萬多;F3在跳蚤市場找來的,少說也十幾二十年了,行情差不多一萬塊。換算起來每五年跌價不到一萬塊。加上耗材(8000*5)=40000塊,拍底片五年荷包一共短少不到5萬塊。再看看2002年推出的D100,當初七萬多的售價,現在少說也是跌了有四五萬塊,兩邊又打平了。

張同學今年開始玩相機,套以上理論陪他玩五年。五年後如果數位發展開始吸引我,轉賣機身的所得預計將不低於D200屆時的賣價,所以現在繼續拍底片並不吃虧。

五年後如果我決定留下我的底片機身,只要還有專業底片生產,它們仍會是不錯的中高階機身;但是五年後的D200,即使仍有不錯的機械操作品質,過時的sensor也將使它退為二流的設備,所以現在留著底片機還是不吃虧。

結論是,以一般業餘中階攝影玩家來說,用數位或用底片,目前來說成本其實相差無幾。喜歡散彈打鳥的用數位可能比較不心痛,雖然也不保證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佳作。相反的對謹慎按快門的人來說,一個月拍攝低於2~4捲(或100張),底片反而是更划算的選擇。

星期日, 11月 05, 2006

Noctilux的金色coating果然很能蠱惑人心


志成同學買下了一顆Leica Noctilux 50/1神鏡,裝上機身感覺外觀跟配重都有點失調,有失RF相機的優雅,這樣的光圈規格還是要付出點代價的。最近他玩具進進出出的量確實大了點,張同學又開始碎碎唸有錢人的出手闊綽。

不過我第一個想法覺得這顆Noctilux買得正是時候,一陣子熟悉操作後,正好可以拿來迎接他一月出生的寶寶。對小嬰兒來說什麼閃燈啦!紅外線對焦啦!根本都是殺手級的玩意兒。操作安靜的M6、大光圈,必要時高感度底片,才是比較友善的組合吧!

這我想起張照堂老師的『張世倫,四十九天』,台灣攝影圈永遠人氣不墜的小寶寶。書上張照堂老師說他那時有了一顆接寫鏡頭,因此幫寶寶拍了不少比較close的照片。

今天志成說想賣掉他的Nikon 60/2.8 micro,看來我也得叫他緩一緩,中等焦段的micro拍還不太會亂爬的小朋友的確是不錯的主意。該出掉的應該是像80-200/2.8和45/2.8這種私心玩賞用的鏡頭,他今天還帶一台LOMO魚眼鏡出來現寶,那台也趕快一起上跳蚤市場處理掉吧!

也是要好好規劃的時候了,不然防潮箱爆滿的機絲頭,如果不能好好的拿來拍老婆拍小朋友,我看他那批器材的合法居留權沒多久會被取消吧!

星期五, 11月 03, 2006

香蕉好吃不用搶


家裡多了很多香蕉,爸從辦公室帶回來的,要以行動搶救蕉農。哥說他最近街上看到一些應時的香蕉布丁、香蕉牛奶,聽起來挺新鮮的,不過對我沒什麼吸引力,香蕉還是直接吃最省事。

我還蠻喜歡吃香蕉的,雖然它的味道沒什麼特別之處,要比味道,我最喜歡的是芒果、芭樂、草莓、龍眼、哈蜜瓜,跟香蕉不分伯仲的則有柳丁、橘子、葡萄、水梨、小蕃茄、西瓜。

香蕉主要贏在它的便利性。比起其它水果,香蕉吃起來最不費事,不用洗,不用動刀動叉,也不會不小心被果汁滴到衣服,而且吃完之後不用洗手就能接著做其它事,真是相當理想的食物型態。

原來我並不是不喜歡吃水果,而是這些繁複的事前事後工作確實太擾人了。

星期三, 11月 01, 2006

將要錯過的紀錄片雙年展


昨天晚上快半夜收班後去剪接室過帶子,看到客廳桌上一本不知道誰忘了帶走的紀錄片雙年展手冊,影展日期是10月底到11月初。那不就是現在嗎?這樣的大事居然身邊沒有一個人跟我提起過。原來是辦在台中,住中部的朋友要把握啊!

今年有MOMA的館藏參展,Jean Rouch的《夏日編年紀事》也是我思慕已久的片,可惜都是暫時無緣。

有官方網站,可以去瞧瞧。
http://tidf.tmoa.gov.tw/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