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9月 16, 2006

Leica M8發表


最近震撼彈不斷,在我還沒從紅軍圍城和舒馬克退休的驚恐中恢復過來的當下,又從Leica美國官方網站上看到了M8的發表訊息。沒有意外的,在M7和MP這兩台終極底片機接連推出之後,能接續M系列的就只有轉向數位化了。

節錄一些網頁上看到的資料:
1030萬畫素CCD(Made by Kodak)
片幅18 mm x 27 mm(1.33x)
觀景窗倍率0.68(傳統M系列以0.72為主)
有效基線47.1mm(69.25x0.68)
框線24/35、28/90、50/75
最高快門速度1/8000 閃燈同步1/250
感光度160~2500
2.5吋的monitor
連拍速度2張/秒
儲存媒介SD卡,支援最高4GB
重量545g,體積外觀也和M6-TTL、M7相仿
預計2006年11月底上市
德國製

其它外觀操作:
除了2000年停產的Nikon F3,長久以來只有M系列仍保持橫走式快門機構,如今新M8快門簾終於也為因應高速快門需求改為金屬縱走式了。測光錶採光改為像Konica的Hexar RF那樣在簾幕中插入一片白色簾葉,快門連拍設定旋鈕、電力跟張數顯示窗也都和Hexar RF雷同。當初M7未推出前,就有人說Hexar RF的推出描繪了M7的雛型,看來又跨了一代,數位化之後的M8才真的跟Hexar RF像孿生兄弟呢!其它功能設定方面,網頁上用了最能代表Leica精神的一句話『Concentration on the exposure. Not on the controls』。一句話打死一票DSLR,我也相信Leica在這方面有獨步全球相機產業的know-how。

鏡頭方面:
之前開始被使用在M系列新出廠鏡頭上的六位元制編碼,的確如一般猜測可用在M8上作個別鏡頭特性的最佳化運算依據。除了少數後鏡組過於深入機身的老鏡頭無法用在M8之外,大部份傳統鏡頭都能通用,Leica也出了一支16-18-21的三焦段鏡頭補齊乘上1.33倍之後不足的焦段。

最後是行家最在意的一點,傾斜入光造成CCD邊緣影像劣化一直是惱人的問題,所以有些未針對數位機身專門設計的傳統優秀鏡頭用在數位機身上效果都不夠理想。M系列機身因短後焦而有更大入光傾斜角度的這個特性,更加深了問題的嚴重性,也是行家們猜測M系列數位化可能面臨的主要障礙。

Leica這方面的說明是,他們在M8的CCD感光板前面鋪設一層中央到邊緣角度漸變的“microlenses”,讓光線進到整面CCD能有較一致的入光角度。如此一來增加了CCD邊緣的感光效率,也避免了sensor-related vignetting(不知道怎麼翻,指感光材而非鏡頭因素造成的漸暈現象),針對底片特性設計的原有M系列鏡頭也能在M8上正常發揮了。

準備開始動作吧!購物慾未被滿足的各位,可別說投資M系列沒未來了。

Leica M8官方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