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4月 27, 2006

流行音樂史最糟的五十件事


AOL music裡選出了流行樂界最糟糕的五十件事,連結網址如下。
http://music.aol.com/home/blender/rock-6

這五十大,有些還滿能被普遍認同的,有的則聽來近乎歪理,更有不少摻有主觀情緒嫌疑的批評。下面隨意列了其中幾條,就當作消遣加減看看吧!

50.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導至Brian Wilson的沉寂、戰後新生代的無病申吟、讓往後好音樂的創作益形困難......,全都要歸咎於這張Beatles的劃時代巨作。

46.Decency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獨力思考的能力,能從惡言充斥的歌曲詞意中體會出搖滾求善的本質,不過無論如何搖滾的確不適合接受太多端正風氣的約束。

45.Rootkits
去年底喧騰一時的音樂光碟內含間諜程式事件,Sony BMG有礙道德的一大敗筆。

35.Van Hallen fires David Lee Roth
34.Van Hallen hires Sammy Hagar
33.Van Hallen fires Sammy Hagar
32.Van Hallen hires Gary Cherone

比起這些,我更大的擔憂還是屢換團員的濁水溪公社吧!

29.Woodstock '99
被商業和犯罪蒙塵的三十週年慶。69年的傳奇果然難以複製。

28.Disappearance of indie record shops
多了便利,少了人味。整個服務業都如此了吧!不只唱片行。

26.Adam Duritz's dreadlocks
看不出來哪裡不對,不過是sideshow Bob真人版罷了。另一個更惡毒的批評是排名第6的「Madonna's British accent」。

25.Tribute albums
所以作者給搖滾樂手們的建言是『Don't die』。

20.Syn drums
19.Electric violins

作者的確是個老派。

13.Light aircraft
輕航機也是”搖滾樂手殺手榜”榜上有名的狠角色。

08.The age of 27
不必再解釋了吧!

07.Finding God
在搖滾圈子裡上帝真的沒什麼地位。

04.Neverland ranch
惡夢般的樂園。

03.The Star-Spangled Banner
嗯!美國人的家務事就不多問了,不過比起咱們家國歌的內斂,美國的國歌還真是敢毫不掩飾地展現他們的偏執和尚武。

01.Kids today!
作者說他們當年可沒有iPod啦!網路下載啦!這些怪玩意兒。想要幹一張Uriah Heep的唱片,還得如何地長途跋涉上唱片行,如何小心翼翼地將12吋黑膠塞進自己縫補的毛衣......,可不像現在的小鬼,上網點點手指就搞定。難怪現在的小鬼永遠都不懂得真心欣賞音樂或Uriah Heep。

這條流行音樂史上第一惡事,倒滿讓人欣賞的。的確身為一個音樂創作者,比起消費者不讓他荷包賺飽這種事,更大的痛應該是沒有人肯用心欣賞他的作品吧!

星期二, 4月 25, 2006

音響 迷


跟朋友聊到平常不太聊的話題,他問音響器材怎麼run?該開多大的音量?用哪類的音樂效果會比較好?一次可以持續run多久的時間......?又聽說網路上還找得到run-in器材專用的white noise、pink noise產生軟體,可以自由設定想要的聲音波形之類的。

這部份被重視到如此,會不會有些失掉本質了?雖然我是以一個音響玩家局外人的立場說的,不過我還是以為這應該像買新鋼筆一樣,還沒寫順手的新鋼筆還是得盡它書寫的本份。還沒run開的音響器材,不就是像平常一樣的放音樂嗎。

與其視為一項重要課題去積極執行,不如自然地看著自己的器材一點一滴成長來得輕鬆愜意。只要蠢事不犯,不刻意讓器材承受太大負擔,給自己個心理建設說,新的器材當然不是一開始便處於最佳工作狀態。日子一久,自己的耳機或喇叭,自然便會朝自己慣聽的音樂類型的特性去漸入佳境。怎麼run才是王道?隨意、適度就好吧!

http://www.klippel.de/aura/default.html
這個有趣的網站可以試驗一下,自己的揚聲器材和耳朵的鑑別度。我用了剛買聲音還沒run開,又以音染重而聞名的SR-80,還是之前提到壞掉只剩單耳發聲的ATH-T3,兩副耳機都讓我輕易辨別出網站所提供的最低-45dB失真。感覺是一個人耳聽感鑑別度高於器材解析鑑別度的測試。

國內音響圈常用語『木耳是幸福的』,頗有暗諷意味的一句話,似乎在說那些能享受用低價器材欣賞音樂的,都是些聽感遲頓、不分優劣的人。結果上面這個音響迷造訪頻繁的測試網站,大家測出來的值大部份都只在-12dB到-18dB之間而已,這樣的聽感水準要進錄音室應該會被瘋狂打槍吧!反正聽不出來,那又何必重資添置所謂的『監聽級』器材呢?

比起那些布爾喬亞階層的耳朵們,慶幸自己的耳朵應該還算得上明辨黑白的吧!

星期四, 4月 20, 2006

何謂極右?


伍迪艾倫說:『我絕不加入有像我這樣的人參與的俱樂部。』

我不知道是怎麼聯想在一起的,不過當我看到『何謂極右?』這樣的標題出現在網路上某蘋果電腦使用者討論區時,腦中第一個泛起的便是這句在電影《安妮霍爾》開頭出現的笑話,在犀利度和荒謬感上,個人也認為有勝出的實力。

果不其然,才一天的時間,這個討論串便累積了81篇回應,夾雜不少左右不分、不知所云的發言。

關於左右,剛好我正在看村上龍的『69』,看到矢崎和阿達馬搞校園封鎖那一段。比對討論串的戰況和小說中的故事描寫,兩個都是批判性、娛樂性兼俱的大作!

星期一, 4月 17, 2006

《高校有刀》雛型出來了


今天去印花印象看《高校有刀》初剪帶。前幾天也看了小畢的《斑馬線上的男人》的初剪,《斑馬線》幾乎剪出原來劇本90%的樣子,可能也因為當初很省底片在拍,加上小畢她自己導演兼剪接,可想而知後期不會有太多變化空間。

《高校有刀》前前後後的變化就精彩了,從當初拿到中間某一版本的劇本,到拍攝,到今天看過初剪,每次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從今天的討論看來,最終的版本可能還會有一番改變。

剪接這東西,多剪一秒、少剪一秒,出來的效果都是值得花時間下去反覆嘗試的。不過在討論的時候我比較是假想了一個普通觀眾會有的反應來提出想法。大家最愛說的都是:『假設我今天是一個普通的觀眾......』。說是這麼說,真要把自己曾經參與過這部片,甚至自己是個拍片的圈內人這種事從腦中徹底拿掉,這根本就是緣木求魚吧!今天參與討論的這些劇組成員,確實是不能代表電視機前的多數。

總之從這初剪版本看來,在我的感覺主要遺憾還是在於節奏有點失衡,讓我沒辦法變成一個入神的觀眾。配樂和一些環境音還沒底定,是一個可能原因,這是聲音帶動節奏的部份。結構方面,如果像大風吹那樣來調動一些場的順序,應該也會有很不一樣效果,有沒有幫助看了才會知道。

次要的我有點看不出角色成長的合理鋪陳,像怎麼從缺乏自信的菜鳥成長到在全國競賽中奪獎?更次要的大概是我的私心了,就是如果戲中出現的食物們能更引人垂涎的話,加分應該不少。

今天討論結果希望再插一些鏡頭,過幾天會再補拍。很期待下一版本的樣貌。

星期五, 4月 14, 2006

如果能拍成像《道路之王》那樣有趣浪漫,就成功了


朋友蘇美玉找我弄一支紀錄片,是從她之前寫的劇情短片劇本裡拉出來的一個放映師角色。還沒確定要做戲院放映還是像謝神、校園活動這類的露天放映。

有跟小畢提到這件事,她覺得乍聽是個能吸引人的題材,我的感覺倒還沒那麼深刻,可能我對於國內電影產業衰退這類題材已經接收過太多了,雖然很少是從放映師這個面向切入的。葉明廣則是離題大王,回顧談話內容才發現我們講沒幾句就岔開主題了。

蘇美玉說要不要和新電影時期作連結,但是只有11分鐘的長度,如果用太綜觀的方式,感覺不太容易凝聚出意義。她也提到如果是像《台灣黑電影》這樣的方式呢?不過我覺得即使像《台灣黑電影》這樣的篇幅,都只能有粗淺的呈現了,而我們只有11分鐘,不只粗淺,也難顧及廣度。就算之後如果改投國藝會的案子會要更長的片長,那整個拍攝計劃也得從長計議了。

還是得先去和對象談談。去年底的試拍我也沒參與,不過我的意見還是傾向從個人的角度來做,不要去牽涉到大環境或這行業集體意識的東西。不知道我這樣的想法成不成,因為重點放在個人故事,那拍攝對象就變成成敗關鍵了。

星期三, 4月 12, 2006

幫文章分類了一下


最近覺得blog裡面的東西多起來了,要回顧之前的文章不是太方便,想把舊文章作個分類,順便了解一下平常自己最常喇叭的到底是哪一類的話題(最後發現是無法歸類的胡言亂語最多)。

當初決定選用Blogger的服務是看上它簡潔的版面配置,前不久更是動手把上頭的NavBar和右邊的about me欄位拿掉(跟別人介紹自己真是件難為情的事)。不過有素淨的版面,相對的提供的功能便少了,Blogger就沒有像無名小站那樣文章分類的功能。

參考了別人的做法,去申請了一個furl網路書籤的帳號。經過一連串複雜的設定,最後弄出來的成果不是太滿意。因為選單點進去後,在列表的最下頭會有一個furl的小圖示,可以連到furl的網頁,雖然我很感謝furl提供了這個解決方案,但是我就是忍受不了blog上有太多商業廣告。

後來採用的是比較土法煉鋼的方法,也是參考網友的教學。原理其實很簡單,先發表一個新文章,文章標題就取想要的分類項名稱,然後把該分類項的舊文連結都貼在這個文章裡,再把這個文章的發表時間改成在建立blog之前,這樣才不會被置頂在blog首頁。需要幾個分類項就依此類推寫幾篇文章,一樣都把日期改成建立blog之前,最後再進去原始碼編寫,把這幾個當作分類列表的文章編進blog的選單列中。

後來選用的這個辦法說真的並不是個太便利,因為會變成每次要發表新文章都要再去修改當作分類項的那篇文章。另外不管土法煉鋼法還是furl的服務,都沒辦法像無名一樣在文章分類項後面統計篇數。所以我的文章統計還得在每次有新發表文章時,再進去原始碼手動修改。

感覺很蠢的工作流程,不過好處是不用透過第三方軟體,所以連結速度比較快,也不會有礙眼的廣告。之前也是,本來想用Flickr相簿來貼blog上的照片,結果貼過一兩篇之後因為相同的原因放棄了。

星期一, 4月 10, 2006

《地震調音師》不知從何談起


能不能說它是一部彩色、有聲版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呢?

比起一些影像質感驚人的”真正的”老電影,《地震調音師》的復古色調和光暈效果多少還是透漏出一點人工的味道。老東西的味道須要時間慢慢發酵,像徠卡相機的fans刻意打磨出露銅的M6,怎麼也不會像是經歷歲月考驗,自然掉漆的老徠卡。

不過這兩者也不是可以這樣類比的吧!這部內容詭譎的奇幻電影輔以這般的視覺呈現,它的理由應不僅止於徠卡迷打磨新相機的那種不成熟美感訴求。我的感受經驗是像表現主義般帶出一種脫離現實,如夢境般的距離感。和古老影像自然散發出的時間距離還是有不同。

看完這部電影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心底是留有深刻印象的,不過一直沒有個具體的心得,不知道要怎麼把感想付諸具體文字。到現在還是沒個結果,不過對於這樣的一個作品基本上我是會跟大家推薦的。

星期五, 4月 07, 2006

新蘋果可裝微軟視窗


今天晚餐爸跟我說蘋果電腦可以裝XP了,對生活科技新聞向來低度敏感的爸,上一個引起他興趣主動跟我分享的是Google提供的Google Earth免費下載服務。看來蘋果電腦改採intel處理器這項公司策略,直到現在有了可執行XP系統的正式解決方案出現,已經對更多人開始真正產生意義了。

這件事乍聽之下我便有點小疑慮,長久以來支援OS X的軟體開發老是落後XP,除了最近的Adobe Lightroom Beta版,是讓Mac用戶吃香的少數例外。會不會在Boot Camp(這名字挺有呼應近來各種不穩或功能殘缺的地下解決方案之意)這個多重開機程式發展成熟後,雖然拉抬了蘋果電腦硬體買氣,但廠商對OS X的軟體支援反而更加消極?因為for OS X程式的客戶將從之前已經不多的『蘋果電腦用戶』,再減少到『不能(或不願意)安裝XP的更少數蘋果電腦用戶』。

網路上有很多有趣的觀點正在論戰,不過這個消息對我這種保守使用者實際影響不大就是了。發展已經成熟的PowerPC軟硬體,就算現在斷後了,起碼不是像當年Contax相機的N系列那樣,停產了,卻連一套完整的產品線都湊不出來。

星期四, 4月 06, 2006

新耳機GRADO SR-80


原來的耳機ATH-T3壞了,對它也滿有感情的,以前收音工作時都靠它。方便收納、不怕摔、耐壓擠,而且頭帶不需要動手調整就能自動伸縮到讓人舒適的位置,在宛如戰場的拍片現場,這些都是最重要的。

至於T3的音質表現,忘了這件事吧!以前公司有支公用的SONY MDR-7506,這方面它明顯傑出了。不過帶7506出門又顯得太講究了,畢竟我們不是全職的收音班,得兼顧的瑣事太多,能在這方面減低器材負擔我們是很願意的(說白了就是怕麻煩),T3至少拿它來室外作現場監聽確認都還能表現襯職,而且完全不用擔心它的安危,摔了也不心疼(若這是重點,其實用ATH-T2又更理想)。一年多修過兩三次線後,終於在我的粗暴對待下,右耳再也發不出正常音量了。

要買新耳機,不過收音的機會少了,主要想用來聽歌。帶了幾張CD去聽一些預定名單裡的耳機,本來考慮過買個屬於自己的SONY MDR-7506,GRADO是另一個重點目標。有點奇怪吧!單看設計也知道,這根本是分踞兩個極端位置的產品。和7506相比,GRADO中低階的耳機配戴不易持久,外觀用料陽春(讓我想起我的Holga相機),似乎不夠扎實,也不方便收納整理,加上開放式結構,大概是只針對可以慢條斯理的室內欣賞場合為取向。

不過GRADO的音色說真的滿討喜的,至少它在表現我慣聽的搖滾類型上正投我意。從SR-60、80、125一路聽上去,雖然數據規格和外觀都幾乎一樣,實際上每一款的差別都是存在的,解析度的差別。不過這些當然都是在老闆還不差的player和耳擴推動下的表現,平常聽歌我也不會有這些重裝備。本來打算買SR-60再換掉讓它聲音悶掉的全覆式耳罩(改換80的),不過想想全新就換掉並不合算,最後在欲望和財力的平衡點上選了SR-80。

當然SR-80想拿來工作監聽是不合格的,雖然我喜歡它的聲音多於MDR-7506,不過正因為這不甚理性的音色,另外開放式設計更不利在複雜環境下監聽判讀。

話說回來,想用一支耳機兼用工作監聽和娛樂欣賞,本來就不是件聰明的事。反正再怎麼樣也不可能和專業錄音班相比,萬一又接到收音的工作,到時候再弄個ATH-T2或T3之類的就好了。MDR-7506頭帶上標榜的STUDIO MONITOR,如此的稱號還真是不可承受,目前的情形,就乖乖當個歌迷吧!

星期六, 4月 01, 2006

四月一日


四月一日愚人節,蘋果電腦的三十歲生日。結緣從十幾年前第一台八位元APPLE II進到我家開始,到它有一天不明原因一覺不醒之前,也不知道我們這一家人利用它做過哪些大事業。大部份我參與到的是微軟視窗的演進史,對蘋果電腦在OS X之前的印象就只有黑底綠字的DOS系統,加上蘋果族群中一定比例用家表現出的布爾喬亞姿態,讓我也不樂於以蘋果使用者自居。

開始感受對電腦工作有大量需求的時候,是Pentium III第二版本Copermine當道的年代,一台Pentium III 866加一張Canopus萬把塊的擷取卡,幫我完成不少學校短片作業。比起系上新購入的幾台缺乏專業維護而後天失調的IBM工作站,自家的光華牌非線性剪輯系統似乎可靠度略勝一籌。退伍後把一些吃重的工作轉到新買的蘋果電腦上面,這台退居二線的PIII便放著上網、打字、逐漸凋零,後來一顆硬碟和擷取卡流落到朋友處,記憶體壞得剩128一條,壞了八百年像塊死肉嵌在那邊的軟碟機就不用說了,最後電源供應器和光碟機也掛了,才結束它近六年的役期。

同一個機殼裡目前大致是一個Celeron D 2.53,加一張ASUS低階四合一主機版,加上原本的硬碟、周邊,和四處湊來的光碟機、記憶體,除了新的作業系統,整套舊軟體都延用下來,較低的工作負荷希望能讓它再撐上個五、六年,不過當然要延後進軍Vista了,之前也是Windows 2000一路用到2006年,幾乎成功掠過整個XP年代。

四月一日也是一個朋友的27歲生日,身邊很多朋友差不多都是(或將要進入)這個歲數。對於搖滾族人而言,27是個令人戒慎又富有意義的數字,Keith Moon、Jimi Hendrix、Jim Morrison、Kurt Cobain、Janis Joplin,他(她)們都在這樣的歲數便造就了卓越的影響力,但也隨即離開人世。如果我在這個年紀離開,留給後人的,應該只是個零吧!

27歲也是個發跡的年齡,卡謬27歲時正著手『異鄉人』的寫作;第一屆純十六影展《紅葉傳奇》導演蕭菊貞也正27歲;杜篤之27歲剛升錄音師,擔任《光陰的故事》錄音;許多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作者在27歲時是『電影筆記』的重要影評,並在不久後完成他們的第一部長片。不到一年換我要27歲了,現在看來進度落後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