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22, 2006

《Metamorphosen》 若松與卡拉揚


之前一次跟了許肇任導演的片,金枝演社出借了他們的場地一個多月給我們當主場景。有天拍到二樓起居空間時,發現桌上躺著一本村上龍的《五分後的世界》,導演大大地讚揚了這本小說對於聲音的精彩描繪,說是除了中國古代詩詞之外,他很少看過這麼精彩的文字運用。

我猜導演指的應該特別是Wakamatsu(若松)在Old Tokyo舉辦音樂會的那一段。從第一個音符下來開始,村上龍用了八九頁的篇幅,描述這場故事時間一個小時,改編自理查.史特勞斯《Metamorphosen》的演出。

『聲音從毛孔和汗腺慢慢滲入,雖然神經與細胞一時之間將之視為異物而吵吵嚷嚷,但是逐漸便與體液同化,並強行進入依賴症的狀態,一但產生了快感與害怕快感若是從此消失該如何是好的恐懼,就又竄出皮膚離開身體......』。許肇任導演甚至搬出白居易的琵琶行與之比擬,在官感形容的這方面,《五分後的世界》在我貧乏的閱讀經驗中真的是少見的精彩之作。

在故事中,Wakamatsu是地下日本國Underground引以為傲的世界級音樂家,曾在紐約、倫敦等重鎮舉辦過音樂會,並公開推崇Underground的世界革命理念。Wakamatsu始終抱持的一個想法就是,要以敵人也能理解的方式,以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語言和表現,持續展現Underground國民的勇氣和尊嚴。

Wakamatsu企圖創作出一種具體、可觸、可見的音符。理查.史特勞斯正是出色的感官化作曲家。難怪村上龍創造出Wakamatsu這個角色,而Wakamatsu選用了理查.史特勞斯的名曲改編出自己的得意作品。原來是三個分處虛實世界、不同創作領域的同路人。

手邊也有一張《Metamorphosen》的唱片,動人的二十三件弦樂合奏作品,是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在1983年的版本。卡拉揚是個外界評價很兩極化的指揮家,幾十年的時間,他把柏林愛樂精雕細琢的合奏技巧推到世界頂端。反對者卻認為卡拉揚的精緻已到了做作、虛假的地步,有詮釋過度的缺點。

Wakamatsu在Old Tokyo那場改編自《Metamorphosen》的漸強演奏,讓數十萬現場人群如癡如狂。而卡拉揚的錄音傳播事業,也讓古典樂的普及度大幅度攀升。雖然因為錄音技術而取得重大成功正是許多人批評之處,但是現場演奏的精準度、和諧度便達到了錄音作品的品質,對於卡拉揚或對於柏林愛樂,我覺得不應吝於給予掌聲吧!

卡拉揚的音樂生涯,雖然沒有像Wakamatsu那樣史詩劇場精神的政治目的,如果單講古典樂推廣傳播這項目的,卡拉揚在柏林愛樂掌權期間的成就,絕對在古典音樂史要記上一支功勞,如同Wakamatsu對於宣揚Underground精神的功勞。

1 則留言:

鵬 鵬 提到...

你好,我是台灣電影人論壇的站長,
看了你這篇推薦文章,認為寫的很棒。

所以轉載到了【台灣電影人論壇】的【電影書籍】版。

http://twfilmgroup.lolforum.net/forum-f6/topic-t784.htm#2654

如果不希望文章被轉載,請跟我說,我會馬上拿掉。
jerry19870630@gmail.com